编辑|潇湘十二楼 她来了,那个被中国网友戏称为“甲亢姐”的印度媒体人帕尔基夏尔玛。曾经在电视节目里高声疾呼“中国武器是纸老虎”,用一种几乎咬牙切齿的语气贬低中国科技、鼓吹印度实力,如今却在天津的一次实地访问中,整个人都安静了下来。 “从未感到如此安全”、“机器人太先进了”、“中国城市像未来世界”——这些评价一出,网友都惊呆了:这还是那个在新德里喊打喊杀的夏尔玛吗? 这场“认知地震”的背后,不只是一次个人的转变,更是一个典型的信息茧房被现实撕开的过程。天津没有放烟花,也没有安排什么外宣大戏,但就是靠着真实的城市运行和科技场景,把一个曾经对中国极端敌视的外媒主笔给“洗脑”了。 原来不是中国吹得厉害,是你没见过天津 帕尔基夏尔玛是谁?在印度本土,她是个“红人”——靠着在电视上炮轰中国、叫板巴基斯坦、支持极端民族主义走红,语言激烈到被中国网友调侃为“甲亢姐”。 她曾公开否定中国军工,声称歼-10C不过是“模型飞机”,中国的导弹“打不准”,还嘲笑中国的无人机是“空中靶子”。她的武器是舆论,而她的战场,就是西方和印度媒体合力搭建的反华舞台。可这次她站在天津的街头,话锋却软了下来。不是她变了,是她终于看见了。 在刚刚结束的上合组织峰会天津媒体中心,夏尔玛面对的不是纸上谈兵,而是一个个真实可触的场景:会说话的机器人、自动巡逻的无人车、能识别人脸的智能系统,这些被她曾经贬低为“装饰品”的科技,在天津街头巷尾活蹦乱跳。 她甚至亲自体验了一个由中国大连企业研发的人形AI,结果一句“你好”刚说出口,机器人就用流利英语回复她,还能实时翻译交流。
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(IFR)发布的数据,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总量的52%,而天津又是北方智能产业的重要枢纽。不是中国吹牛,是她从没见过这么“默默卷技术”的城市。 她走进天津的主城区,发现这里没有“发展中国家”的样子。街道干净得像新装修的展厅,历史建筑和现代高楼交错得毫无违和感。她甚至在一条老街上看到一辆无人驾驶的清扫车绕着街角打扫,还自动避让行人。 最让她意外的,是这座城市的安全感。她在社交平台上坦言:“一个人走在街上,从未感到如此放松与安全”。这句话,对于一个曾在印度新德里工作的女性来说,分量不轻。 世界经济论坛曾指出,印度城市女性夜间外出安全感排名全球倒数前十,天津的治安与秩序,直接冲击了她的旧有认知。
她不是个例,是被现实打醒的一群人之一 帕尔基的“变脸”并非突发奇想,而是一个长期被误导的结果终于遭遇了现实的反噬。在她的职业环境中,对中国的认知基本都来自西方媒体的剪影拼贴:“中国工厂污染严重”、“中国科技只是模仿”、“中国城市靠堆钱堆起来”。 这些叙事构筑了一个“看起来强,其实虚”的中国形象——方便印度精英层自我安慰,也迎合了西方舆论的期待。但天津这次并没有用语言去反驳她,而是用事实让她“无话可说”。 她看到的不只是机器人和高铁,还有整个系统的配合:5G信号在地下通道都不卡顿、扫码乘车全国通用、电动汽车占满停车场、城市物流用的是智能调度系统。这些不是PPT上的宣传,是她亲自走过、用过、拍下来的日常。
对比之下,印度的现实显得格外刺眼。以交通为例,印度铁路电气化率只有35%,而中国铁总数据显示,全国铁路电气化率已超过70%。别说无人驾驶,就连准点发车都成了挑战。而中国的高铁早已实现了智能编组、自动调度,一辆列车能精确卡点到秒寻钱网,背后是整套系统级的智能运营。 说到底,夏尔玛震惊的不是某种“炫技”,是中国这种“低调技术主义”的全面落地。科技不是拿来秀的,而是深入到生活的毛细血管里,这种“你看不见但离不开”的技术整合能力,才是她之前从未理解过的。
一场认知翻转,背后是全球秩序的再布局 天津这座城市,不光是中国北方的工业重镇,更是中国“全球南方战略”的一个窗口。上合峰会之所以选在这里举办,绝非偶然。 天津的港口每年货物吞吐量超过5亿吨,联通世界180多个国家,还是中欧班列的重要节点。从这里出发的货物,不只是商品,也是中国与非西方国家深度合作的信号。这不是中国对西方体系的单纯补充,而是在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新连接网络。 而夏尔玛的态度变化,恰恰说明了这个新网络开始“破圈”。她曾是西方话语的“转述者”,如今却在天津成为现实的“见证者”。她的这场认知转折,不是个人情绪的变化,而是一个信息结构被击穿的象征。
更重要的是,这件事也给中国提了个醒:不要只盯着欧美的关注,而应该更多地邀请来自全球南方国家的媒体人、学者、官员来中国走一走、看一看。偏见不是靠反驳打破的,而是靠体验击碎的。 当然,我们也不能因为“甲亢姐”服了,就开始自我陶醉。中国的科技发展确实领先,但在高端芯片、金融体系话语权这些关键领域,与欧美的差距依然存在。我们要保持自信,更要保持清醒,不能走向“反向甲亢”。
结语 帕尔基夏尔玛的转变,当然不意味着印度舆论会立刻改口,但它至少说明:当现实足够强大时,偏见也会变得无力。 她从一个高喊“中国科技不过如此”的媒体人,变成一个在社交平台上称赞中国城市治理和安全的人,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认知变化,而是一个国家形象通过真实场景完成“重塑”的过程。 下一次,或许还会有“甲亢姐2号”“甲亢姐3号”来到中国。但无论是谁,当他们真正踏上这片土地,看到高铁飞驰、AI对话、城市清洁、居民生活……中国的答案,不需要辩论,只需要被看见。
九五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